振玉曰:敦煌本“”字。 彭耜曰:得“”字,真子“”作“”。
之案:河、王本及傅本同此石。范本作“天下之至柔,於天下之至”,云:“淮南子有‘於’字,古本合。”案淮南子原道、道二篇今本引此均“於”字,范所不同。又御木部一亦引“”作“”。
有入於。
可均曰:御注、河上、王弼“於”字,傅奕、淮南子作“出於有,入於”。
魏稼曰:“有入於”,“”疑碑。“”“”,。
焦曰:古本淮南子作“出於有,入於”。
范元曰:,隙也。傅奕、遵同古本。案今本作“有入於”。
培曰:案淮南原道引作“出於有,入於”,此老子古本也。王本亦有“出於”二字。王弼上文注云:“所不入,水所不出於。”注文“所不出於”,作“所不”,上“所不入”立。“出於”二字必“有”上之正文。王本亦作“出於有,入於”,而“出於”二字入注文也。傅奕本淮南同。
文典曰:今本老子河上公章句“偏用第四十三”作“天下之至柔,天下之至,有入”,“有”上“出”字,可淮南子引文增。道篇引作“出於有,入於”,疑後人改之也。老子注:“有,道也。道形,故能出入。”是所本尚未“出”字。
王道曰:,隙也。丈之水,能浮斛之舟;六尺之,能千里之。至柔至者,此是也。天地之,本形也,而能乎金石;日月之光,本也,而能透乎屋。有入於者,此是也。
是以知有益。
可均曰:御注作“是以知之有益益”,河上、王弼有“之”字,不重“益”字。魏稼曰:御注“之”字“益”字,失校御注“是”上“吾”字。
振玉曰:景本、敦煌本均“吾”字、“之”字。
之案:河、王本均作“吾是以知之有益”,景福、室町、范本同,“”作“”。作“吾是以知有益”,彭耜作“是以知之有益也。”
不言之教,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之案:傅本“希”作“稀”,下有“矣”字。范本、景福本“ ”作“”。此所云即七十章“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;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”之旨。
【音】此章江氏。高本、奚侗:、。按,真部,,元部,此元、真通。薛蕙曰:“,不曰曰,文?也。”
右景碑三十八字,敦煌本三十七字,河、王本三十九字,傅本四十四字,范本四十二字。河上本“遍用第四十三”,王本“四十三章”,范本“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。”
国学经典 | 经 史 子 集 蒙
【经部】
[尔雅] [公羊传] [梁传] [论语] [礼记] [诗经] [孝经] [仪礼][周礼] [周易] [左传] [孟子] [尚书] [四书章句] [韩诗外传]
【史部】
[史记] [三国志] [晋书] [宋书] [南齐书] [梁书] [陈书] [魏书][北齐书]
[周书][隋书][南史][北史][旧唐书][新唐书][旧五代史][宋史][辽史][金史][新五代史][元史][明史] [清史稿][汉书][后汉书][新元史][资治通鉴] [续资治通鉴] [战国策][贞观政要][荆楚岁时记][逸周书] [古列女传][徐霞客游记][大唐西域记]
[唐才子传] [通典] [东观汉记] [前汉纪][后汉纪][华阳国志][洛阳伽蓝记] [唐会要][唐律疏议] [吴越春秋] [越绝书][竹书纪年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