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均曰:“勤而行之”,御注“之”字,傅奕作“而勤行之”。
之案:法京敦乙本作“能行”,卷同此石,武本。范本作“”,注云“古本”。案夏竦古文四卷一引古老子作“ ”。
中士道,若存若亡;下士道,大?之。
之案:“?”,各本作“笑”,遂州本作“?”,御注作“□”。傅、范本作“而大笑之”。
俞樾曰:按王氏念志曰:“‘大笑之’,本作‘大而笑之’,言迂而笑之也。牟子引老子,正作‘大而笑之’。抱朴子微旨篇亦云:‘大而笑之,其久矣。’是牟、葛所本皆作‘大而笑之’。”今按王是也。“下士道,大而笑之”,上文“上士道,勤而行之”,句相。傅奕本作:“上士道,而勤行之;下士道,而大笑之。”移“而”字於句首,然下句之有“而”字,尚可籍以考也。“而勤行之”,是“勤而行之”之。然“而大笑之”,是“大而笑之”之,可以隅反矣。
高亨曰:“亡”“忘”,二字古通用。假“不愆不忘”,苑建本篇引“忘”作“亡”。荀子篇“怠慢忘身”,大戴篇“忘”作“亡”。氏春秋篇“是忘之社稷而不恤吾也”,非子十篇、淮南子人篇“忘”作“亡”。皆其。衣“心之矣,曷其亡”,“亡之言忘也”,亦其例也。周易略例:“存言者,非得象者也;存象者,非得意者也。忘言者,乃得象者也;忘象者,乃得意者也。”“存”“忘”,此文同。
不?不足以道。
振玉曰:敦煌本“笑”下有“之”字。
故建言有之:
可均曰:御注“故”字。
之案:邢玄、景福、、溪、正、高、室町本御注同。武敦乙本“建言”下有“是以”二字,本同。
振玉曰:敦煌本作“是以建言有之曰”。
之案:傅、范本亦有“曰”字。范元曰:“王弼、登、阮咸同古本,河上公本‘曰’字。”奚侗曰:“建言”,是古籍名。高亨曰:“建言”,殆老子所名也。子人世篇引法言,冠子天篇引逸言,鬼谷子篇引言,文志有言(班自注“不知作者”),可名曰言,古人之通例也。
明道若昧,道若退,夷道若,
可均曰:“若”,御注、王弼作“若”。
之案:“道若退”,御注“退”作“□”,傅奕、彭耜、林希逸、孟此句在“夷道若”句下。“”字,文、河上、敦煌、景福、柰卷、同,傅、范本作“”。范曰:“‘’,古本音耒,也,河上公作‘’。今古本。”今案:“”、“”古通用。雅言:“,也。”通俗文:“多曰。”“夷道若”,文注:“疵也。”淮南“明月之珠,不能”,注:“,磐若之也。”假借“戾”。左昭十六“刑之”,服注:“不平也。”不平平立,故曰“夷道若”。夷,平也,“”引申不平之。
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,
武雄曰:敦、遂二本“谷”作“俗”。 振玉曰:“大白若辱”,此句敦煌本在“上德若谷”之前。
之案:卷敦戊本“谷”不作“俗”,法京敦乙本。成玄英曰:“‘谷’本亦作“俗”字者,言亦能忘德,不俗也。”曰:“各本作‘谷’,‘俗’之省也。言高上之德,反如流俗,即和光同之。”又“大白”,道藏王本“大”作“太”。
又“辱”字,傅、范本作“□”。范曰:‘□’音辱,黑垢也。古本如此,河上本作‘辱’。”沅曰:“‘□”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辱’。作‘□’者,所‘以白造’是矣。文解字‘□’字。”之案:玉篇:“□,垢黑也。”“辱”之古文。雅三:“辱,污也,又也。”士昏“今吾子辱”,注:“以白造曰辱。”素交大:“黑辱。”辱有黑,白立,故曰“大白若辱”。易鼎曰:按“辱”者,士昏注云“ 以白造曰辱”,即此“辱”字之。……以白造,除去污辱之,故曰辱也。此老子本,幸有、注可以互。
德若不足,
之案:子寓言篇:“老子曰:‘而睢睢盱盱,而居?大白若辱,盛德若不足。’”末二句此章同。又史老子本老子教孔子:“良深藏若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。”疑“德”“ 盛德”之。此文子,作“盛”是故,是也。遵本作“盛德”,之。又卷“若不足”作“若濡”,本。
建德若偷,
狩野直喜曰:河上公本之王弼本,文原不相同,後世嗣行,而河上注微,遂王本妄改文,以致者混而,幸有足以正刊本之。……第四十一“建德若偷,真若渝”,此本( 之案:指柰卷)“若偷”作“若揄”。案王弼注:“偷,匹也。建德者因物自然,不立不施,故若偷匹。”河上注:“建道德之人,若可偷引使空也。”“偷引”,此本亦作“揄引”。王弼本作“ 偷”,其匹;河上本作“揄”,其引。文手部:“揄,引也。”非子邪篇:“援揄兵而南。”志“神之揄”,古云:“揄,引也。”是其也。可家文不同,亦殊,後人,妄改“揄”“偷”,以王本,注亦改“偷”,而河上公更不可矣。又曰:案唐景刻石作“建德若偷”,……河上公本王本所,自唐已然。
之案:河上本王本所,是也。惟此句,敦煌本,河上公、王弼作“偷”,此石同。明本、傅本作“”,高本作“”,柰卷、室町本作“揄”。范元曰:“‘’,傅奕云‘古本作’,引‘云:“,愚也。”河上公作揄,乃草字,手。’傅奕云:‘手字之,代,“辱”字少“黑”字乎?’傅奕必有所。王弼作‘偷’,董遇作‘’,今古本。”案范有,傅奕此句作“”,下句作“”,范本作“”,乃引傅奕。案作“偷”是也。文:“,巧黠也,女,俞。字亦作偷。”朱曰:“假愉,食志:‘民甘食好衣。’路舒‘一切’,注:‘苟且也。’表:‘安肆曰偷。’左文十七‘君之偷’,注:‘苟且。’又京‘民以’,注:‘也。’又後衡‘遨以兮’,注:‘安也。’雅言:‘佻,偷也。’又荀子身‘偷儒’,非十二子‘偷儒而罔’,注:‘,苟避於事也。’又揄。”由上知“偷”、“”、“揄”、“”古可通用,“偷”字是故。
俞樾曰:按河上公注曰:“建道德之人,若可偷引,使空也。”王弼注曰:“偷,匹也。建德者因物自然,不立不施,故若偷匹。”然偷匹之,於古徵,亦。……今按“建”“健”。名言曰:“健,建也,能有所建也。”是“建”、“健”音同,而亦得通。“健德者偷”,言健之德,反若偷惰也。正上句“德若不足”一律。
真若渝,
之案:傅奕本作“直若”,柰卷“真”亦作“直”。“渝”、“”古字通。沅曰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渝’,古字通,如春秋‘渝平’‘平’是也。”案“”假“愉”,有苟且安之意,又“渝”。“真”之“真”,“?”之。“?若渝”,朴之人,行,弱有若愚者也。
培曰:案上文言“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”,此文,疑“真”亦作“德”,“德”字正文作“?”,“真”相似也。“ 德”“德”“建德”一律,“德”大之德,“不足”相反;“建德”健之德,“偷”相反(用俞);“德”之德,“渝”相反;三德乃文也。
大方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,大象形。道名。
之案:法京敦乙本“”作“”,卷均作“”。
易鼎曰:“大方隅”,道德指作“大方不矩”。
圻曰:“大音希”,傅本“希”作“稀”,按同字也。
王先慎曰:傅本“音”作“言”,各本全。
李曰:氏春秋成篇首曰“大智不形,大器晚成,大音希”,不引老子。
夫唯道,善且善。
可均曰:“善且善”,各本作“且成”。
振玉曰:敦煌本“”作“始”。
之案:卷敦煌乙本“名”下缺,此云“”作“始”,乃老子本。傅本、王本、室町本作“善且成”,范本作“善且善成”,云:“遵、王弼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善且成’、今古本。”今按怡堂本亦作“善且成”,范所不同,王本同一“善”字,碑本句末一“成”字,宜范本增入。“成”成、、形、名。“”子帝王篇述老聃“化物而民弗恃”之“”意旨相同。“道名”,亦即子“有莫名,使物自喜”之意,所功成不名,立乎不,而於有者也。
于省吾曰:景本作“夫唯道,善且善”,“成”字。敦煌“”作“始”,乃之。周“明”,注:“,成也。”又“故高明令”,注:“成也。”皋陶“韶九成”,注:“成也。”是成、互,同。然“善始且成”,即善始且也。六十四章“慎如始”,亦“”“始”文。
【音】此章江氏:行、亡(部),笑、道(幽、宵通,道音)。昧、退、(脂部,昧音寐,退,吐位反)。谷、辱、足、偷、渝、隅(侯部,渝,喻反,隅,俄反)。成、、形、名、成(耕部)。
之案:笑,宵部,道,幽部,幽、宵通。惟道音,似。“ 道”,徒皓切。古,徒苟切。“道”,首,九章守、咎,十四章有,四十七章牖、少,此其例。又谷、辱、足、偷、渝、隅一,姚文田、廷分谷、辱、足一(六屋入),偷、渝、隅一(十三侯平)。又“建德若偷”之“偷”字,高本本一作“”,一作“”,皆。
炎武曰:“行”,古音杭,引老子:“上士道,勤而行之;中士道,若存若亡。”“故弱之,柔之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”(唐正卷五十二庚)又曰:四句二,而助“之”字,一有一,在他亦有可者。老子曰“上士道,勤而行之,中士道,若存若亡”,行亡。又唐正卷十七,十三末:“昧”,今考古“昧”字,有去者,有入者。去莫佩反。老子“明道若昧,夷道若,道若退”。又卷六十九侯:“偷”,古音俞。老子“建德若偷,直若渝,大方隅”。
廷曰:偷、渝、隅。“渝”,古音若。羔裘“舍命不渝”,“侯”。“隅”,古音若耦之平。“三星在隅”,“逅”。偷、渝、隅古音皆侯部字。又曰:俞、禺二字今音、虞同,而古音皆在侯部,其俞、禺之字,入侯。……老子:“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,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直若渝,大方若隅。”谷、辱、足皆侯部之入,偷、渝皆侯部之平,而隅之,禺之字皆隅之,不但如唐厚部所收之偶、耦、藕等字矣。
右景碑本九十五字,敦煌本、河本、王本同,傅本九十七字,范本九十八字。河上本“同第四十一”,王本“四十一章”,范本“上士道章第四十一”。
国学经典 | 经 史 子 集 蒙
【经部】
[尔雅] [公羊传] [梁传] [论语] [礼记] [诗经] [孝经] [仪礼][周礼] [周易] [左传] [孟子] [尚书] [四书章句] [韩诗外传]
【史部】
[史记] [三国志] [晋书] [宋书] [南齐书] [梁书] [陈书] [魏书][北齐书]
[周书][隋书][南史][北史][旧唐书][新唐书][旧五代史][宋史][辽史][金史][新五代史][元史][明史] [清史稿][汉书][后汉书][新元史][资治通鉴] [续资治通鉴] [战国策][贞观政要][荆楚岁时记][逸周书] [古列女传][徐霞客游记][大唐西域记]
[唐才子传] [通典] [东观汉记] [前汉纪][后汉纪][华阳国志][洛阳伽蓝记] [唐会要][唐律疏议] [吴越春秋] [越绝书][竹书纪年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