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案:傅、本首句起,每句末有“也”字。范元曰:“古本每句下有‘也'字,文意雍容,世本‘也'字,至‘不失其所者久',若‘也'字,文意不足,今依古本。”案:非也。老子古本有略各本不同,此由南北朝以,河北江南各地俗言之影不同。氏家篇所云:“也、是、、已、及助字之,文籍有之矣,河北悉略此字。”“又有俗中‘也'字,以意改之。”今本中南本而北本略,者如傅、本,如此章每句下有“也”字,略者如景、遂州、敦煌本,字五千言古本相近,而者以意改之,不可不辨。
又案非子喻老篇“自之明”,王先慎曰:“‘自',老子作‘自知'。道‘自知'即承‘知人者智也'而言,作‘'之本。此‘'字即系上‘'而,非非所本有不同也,依老子作‘知'。”
之案:三志葛亮裴注,周易集解“震”下虞翻引此句,均作“自知者明”,作“知”字是。“自之明”,文二十四章“自者不明”,相反。
人有力,自者。
魏稼曰:“人有力”,注“人”下有“者”字。
振玉曰:敦煌本“”作“”,下“行”同。
之案:河、王、傅、本“人”下均有“者”字,周易集解“坤”下虞翻引此句亦有“者”字。又非子喻老“自者”作“自之”。氏春秋先己篇:“故欲人者,必先自;欲知人者,必先自知。”又自知篇:“存亡安危,勿求於外,在自知……莫大於不自知。”皆出於老子而其文。
知足者富,行有志。
可均曰:“行有志”,各本“行”下有“者”字。
振玉曰:景本、敦煌本均“者”字。
之案:群治要卷三十四引“行者”下有“”字,室町本“行”下有“者”字。
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。
之案:夫物各有所,“乘,蛇,,而蛇同矣”(非子引慎子),此言失其所也。不失其所者,如易艮彖云:“艮,止也。止止,行行,不失其,其道光明。”“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”又墨上:“止以久也。”皆此旨。
易鼎曰:意林“亡”作“妄”。死而不妄,得正而者也。河上本亦作“亡”,而注云:“目不妄,耳不妄,口不妄言,怨於天下,故。”是亦“亡”“妄”矣。
之案:室町本、中都四子本“亡”均作“妄”。意林卷一、群治要卷三十引道德“死而不妄者”,引河上公注,知河上所古本亦作“妄”。“亡”“妄”古通用。
【音】此章江氏:明、(部),富、志(之部),久、(之、幽通,久音九)。之案:久,之部,,幽部,此之、幽通。姚文田、奚侗同。廷:富、志、久。高本、柱:富、志、久、一。廷曰:“富”、“志”、“久”。“富”,古音若。文:“富,也。”凡五,易凡三,皆之、部字。“久”,古音若,凡三,易凡二,皆之、部。“久”下文“死而不亡者”,“久”字既上“富”、“志”,又下就“”字,周以後音之有如此者。又曰:“久”字古若己。旄丘二章“以”,六月卒章“喜”“祉”“友”“”“矣”,蓼莪三章“”“恃”。“久”之字,木瓜之“”“玖”“李”,丘中有麻之“佩”“玖”“李”“子”,采薇之“孔”“疚”“”,杜之“孔”“玖”“”,大之“心疚”“”,召之“今之疚”“富”“”“”,是“久”之在之、部,然。而易唯既象“久”“”“疑”“”“”,卦“恒久也”“止也”。此外彖“道”,干象“道”“咎”“造”“首”,大象“”“咎”,象“咎”“道”,皆今同。音之道,移,孔子易,音已小,故或同或。老子“不殆可以久”,“久”“殆”。“有之母,可以久”,“久”“母”。同。“知足者富,行有志,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”,“久”“富”“志”,既同,下文相涉成文,又“”,乃易同。是自有此音,未可一以概之。文“玖”字下云:“曰:‘我佩玖。'若芑。或曰:若人句脊之句。”若芑,古音也;若句,又一音也。句在侯部,而尤、侯音近,或其理?
右景碑本三十八字,敦煌本三十六字,河上、王本三十八字,傅、本四十六字。河上本“德第三十三”,王本“三十三章”,本“知人者知章第三十三”。
国学经典 | 经 史 子 集 蒙
【经部】
[尔雅] [公羊传] [梁传] [论语] [礼记] [诗经] [孝经] [仪礼][周礼] [周易] [左传] [孟子] [尚书] [四书章句] [韩诗外传]
【史部】
[史记] [三国志] [晋书] [宋书] [南齐书] [梁书] [陈书] [魏书][北齐书]
[周书][隋书][南史][北史][旧唐书][新唐书][旧五代史][宋史][辽史][金史][新五代史][元史][明史] [清史稿][汉书][后汉书][新元史][资治通鉴] [续资治通鉴] [战国策][贞观政要][荆楚岁时记][逸周书] [古列女传][徐霞客游记][大唐西域记]
[唐才子传] [通典] [东观汉记] [前汉纪][后汉纪][华阳国志][洛阳伽蓝记] [唐会要][唐律疏议] [吴越春秋] [越绝书][竹书纪年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