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均曰:注、河上作“者不立”,王弼作“企者不立”。
振玉曰:“企”,文:“河上作‘豉'。”案“豉”殆“”字之。注、明二本亦作“”。明本此上有“喘者不久”句。
二百亭金石校明本云:本皆“喘者不久”四字。
魏稼曰:此幢存字,中惟“喘者不文”句(之案“文”字“久”字之),今世所板本及他石刻所。
之案:本、遂州本全句正作“喘者不久”。“喘”,文云:“疾息也。”又“企”“”古通用。子秋水篇“掇而不”,文:“,一作企。”庚桑楚“人其”,古卷子本作“企”。又文江李善注:“企同。”是河上本作“”,即“企”也。高帝注曰:“企足而竦身。”玉篇:“,□豉切。有踵,其人行,跟不著地。”字林:“企,踵也。”二字亦同。
□者不行,注:跨
可均曰:“□者”,各本作“□者”。按是“□者”。
魏稼曰:“□者”,“□”原刻偏右,疑是“□”字失刻左半。作“□”,是“□”,甚。
之案:“□”“跨”同。玉篇□部出“□”字:口化、口瓦二切,跨步也,跨同。”文“跨,渡也”,段玉裁曰:“大其股,以有所越也。”又室町本上二句作“者不立,者不行”,“”字重,有。
自不明,自是不彰,自伐功,自矜不。
可均曰:河上、王弼“自”下有“者”字,下四句皆然。
魏稼曰:注“”下有“者”字,下三句。
之案:文奏王源文注引二“者”字。又本、遂州本“自伐”作“自”。
其在道,曰食行,
可均曰:“其在道”,王弼作“其在道也”,注、河上作“其於道也”。
之案:“”字,本、遂州本作“”,非。方言十二:“,也。”字林:“,以酒沃也,祭也。”“行”,音近而。
王道曰:“行”作“形”。“形”,形之附者,拇之。
易鼎曰:“行”疑通作“形”,“形”即王注所“□”。□可言形,不可言行也。列子篇“太形、王屋二山”,湛注:“形作行。”是古“行”“形”固有通用者。
昌曰:按唐李道德真新注:“如食之,如形之剩肉也。”宋林希逸道德真口曰:“食之,形之疣,人必之。”宋景元道德真藏室纂微篇:“之食,使人;附之形,使人。”是三皆以“行”“形”。
之案:“行”作“形”,是也。子拇篇:“附疣,出乎形哉?而侈於性。”“”,雅云:“疣也。”名“生一肉,著也。一瘤也。”“”字,一切音二十、文孔彰袁檄豫州文注引作“”。附疣出乎形,故曰形。“行”作“形”,古字通。
高亨曰:疑“行”作“衣”,古文“衣”作□,“行”作□,形近而。法言道篇“智用不用,益不益不矣”,司光注:“有曰,不足曰。”是亦也。食、衣言余食、衣。食有者之,衣有寒者之,故曰“物或之”,此今所“一家暖千家怨”也。
之案:高甚辨,但改字解,以使人致信,且以“衣”文,非即衣。部“”下云:“衣,官名也。”其不可“食”文也甚明。
物或有之,故有道不。
可均曰:“物或有之”,各本“有”字。“故有道不”,注、王弼“道”下有“者”字,河上有“者”字,句末有“也”字。
之案:“或”下“有”字,各本。本、遂州本“有”下“或”字。雅一:“或,有也。”知“或”、“有”古通,其中必有一字衍,疑此“有”字乃“”字一音之。夏竦古文四卷五引古老子有“”字,作□。又案司光注:“是皆外而亡者也。如之食,使人;附之形,使人。”“”“”。疑司所本正作“物或之”句。
【音】此章江氏:行、明、彰、功、、行(、通,功音光),、(部,,去)。姚文田同,廷未及“功”字。案行、明、彰、,部,功,部,此、通。
右景碑本四十二字,本注“卅一字”,按卅乃□之。河上本、傅本四十八字,王、本四十七字。河上“苦恩第二十四”,王本“二十四章”,本“者不立章第二十四”。
国学经典 | 经 史 子 集 蒙
【经部】
[尔雅] [公羊传] [梁传] [论语] [礼记] [诗经] [孝经] [仪礼][周礼] [周易] [左传] [孟子] [尚书] [四书章句] [韩诗外传]
【史部】
[史记] [三国志] [晋书] [宋书] [南齐书] [梁书] [陈书] [魏书][北齐书]
[周书][隋书][南史][北史][旧唐书][新唐书][旧五代史][宋史][辽史][金史][新五代史][元史][明史] [清史稿][汉书][后汉书][新元史][资治通鉴] [续资治通鉴] [战国策][贞观政要][荆楚岁时记][逸周书] [古列女传][徐霞客游记][大唐西域记]
[唐才子传] [通典] [东观汉记] [前汉纪][后汉纪][华阳国志][洛阳伽蓝记] [唐会要][唐律疏议] [吴越春秋] [越绝书][竹书纪年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