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人

《老子校释》原文txt下载:第二十章

发布时间: 2013-12-18 04:04:57 作者: rapoo

常用工具

[谜语大全及答案] [歇后语] [顺口溜] [绕口令] [三字经] [谚语]

[名人名言] [对联] [脑筋急转弯] [国学经典] [诗词鉴赏][三句半]



  易鼎曰:文子引“”在“智”之上,疑古本如此。三“”字意相同。今在“唯之阿”句上,意似不矣。

  曰:“”一句,在上章。又曰:晁氏引明皇本,亦以“”於第十九章之末。

  昌曰:此句自文求之,上章,乃“智,仁,巧利”一段文字之也。晁公武郡志唐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“”一句,附“知”章末,以“唯之阿”一章,本不同,之。後有光、姚鼐亦以此章上章,是也。

  李大防曰:案“”句,不能割下章。“素抱,少私寡欲,”三句,是承上文“此三者以文不足,故令有所”句。“素抱”,承“仁”二句;“少私寡欲”,承“巧”二句;“”,承“”二句;“此三者以文不足”句,是括上文;“故令有所”句,是下文。分明,毫疑。

  唯之阿,相去何?善之,相去何若?

  澄曰:“唯”“阿”皆:“唯”,正,“阿”,邪。何,言甚不相也。

  培曰:“阿”作“”。文:“,大言而怒也。”雅:“,怒也。”“”俗作“呵”。食志“而弗呵乎”,注:“怒也。”“唯”,“”怒之。人心之怒,必起於所否,故老子因下文何,以“”代“否”。唯之阿,言之也。

  武雄曰:敦、遂二本“善”作“美”。

  易鼎曰:王本作“美之,相去何若”,正傅奕本同。注云:“唯阿美,相去何若。”是其也。今本作“若何”,非王本之。

  昌曰:本成疏“意美,逆心”,是成作“美”。二章“天下皆知美之美,斯已”,彼此美言。傅本“善”作“美”,之。此文阿、何、、若,本“若何”作“何若”,亦之。可均曰:“相去何若”,王弼或作“若何”,非。

  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

  古今本考正曰:“不可”,一作“不敢”。

  之案:淮南道引上二句,同此石。

  忙□其未央!

  魏稼曰:“忙其”二字,原空一格,或待刻,或分章,。後“”二字,亦泐一格,例以碑首行,疑即因石泐跳,“忙”下石完。

  之案:“忙”下空格,非泐字,亦非分章,疑“兮”字未刻。

  可均曰:“忙其未央”,注作“荒其”。河上、王弼“荒”下有“兮”字,句末有“哉”字。

  曰:邢本“荒”作“莽”。王氏泉云:疑即“荒”字之。

  之案:明本、室町本作“荒”,碑本作“忙”。“忙”“茫”同,“芒”字,“芒”借“荒”,即今“茫”字。“洪水芒芒”,玄“宅殷土芒芒”,:“大貌。”左襄四“芒芒禹”,注:“貌。”淮南真“其道芒芒昧昧然”,注:“大之貌。”逝“何天之芒芒”,注:“也。”子大宗“芒然彷徨乎垢之外”,文:“系之貌。”遂州碑作“莽”,以草深曰莽,“忙”同有芒荒之。小雅:“莽,大也。”知接“何以之莽莽也”,注:“大貌。”子逍“莽者”,崔注:“草野之色。”“忙”、“莽”、“荒”相近。

  人熙熙,若享太牢,

  曰:“熙”“”之借字。文:“,也。”

  之案:“熙熙”,子蹄篇“含哺而熙”,列子朱篇“熙熙然以俟死”之“熙”字同。“熙熙”即“嘻嘻”,一五引子“熙”作“嘻”,初九、事文聚後集二十引作“嬉”。晏子春秋六“人非所熙也”,本作“嬉”。熙、嘻、嬉同,此“人熙熙”,亦即人嘻嘻也。

  可均曰:“若享太牢”,“e字。注作“如享”,文作“若亨”,引河上作“”。

  之案:遂州本“太牢”作“大宰”,。文聚三引河上作“若享”,玉典三引作“而”。

  武雄曰:“若亨太牢”,王本“亨”字,氏“烹”。河上公“享”,又改“亨”作“”。在河上本、王弼本皆作“享”。玉典三引此文作“”,所引河上本合。唯一“亨”字,家其解,遂至成本文之也。

  若春登。

  可均曰:注、王弼作“如春登”,河上作“如登春台”。

  沅曰:“如春登”,王弼、同,明皇、易州石刻亦同。明正十年道藏所刊明皇本始作“登春台”,希、王真本,今流俗本皆然矣。又李善居注引亦。

  俞樾曰:按“如春登”十五章“若冬涉川”一律,河上公本作“如登春台”,非是。然其注曰:“春交通,物感,登之,意志淫淫然。”是亦未以“春台”文,其所本,亦必作“春登”,今倒耳。

  昌曰:唐思道德真玄德纂疏引河本文作“如春登”,正宋河本合;俞氏河所本必作“春登”是也。本成疏“又如春日登”,是成亦作“如春登”。……王本、河本及各石本皆作“春登”,古本如此,似未可最後本擅改也。“如”,碑本作“若”,以上句一律。文上句作“若”,此同也。

  我魄未兆,

  可均曰:注作“我怕其未兆”,河上作“我怕兮其未兆”。文作“廓”,引河上作“泊”。傅奕作“我魄兮其未兆”,大典作“我泊兮其未兆”。王氏引邢州本此同。

  文曰:今文“我泊兮其未兆”,王弼本“泊”作“廓”,藏本作“怕”。文:“怕,也。”藏本是。今王弼本作“泊”,古本作“魄”。

  振玉曰:景福、英二本作“怕”。

  洪曰:我怕兮其未兆,河上注:“我怕然安,未有欲之形兆也。”案:文“怕,也,心,白”,即本此。俗本作“泊”字,非。

  之案:今文“泊”“魄”字通。史食其“落泊”作“落魄”。又如“虎魄”字作“珀”。“其魄兆於民矣”,昭注:“兆,也。”此“我魄未兆”,即怕乎之意。

  若未孩。

  可均曰:各本作“如之未孩”。

  沅曰:河上公、王弼“若”作“如”。“咳”,河上公作“孩”。文解字曰:“咳,篆文孩。”古文字同。

  健曰:“如之未咳”,“咳”字,景、元作“孩”,傅、范、景福文作“咳”,注:“咳,何切。玄古本同。”集通作“孩”,按“孩”即“咳”之古文。

  之案:文子部“孩”字,口部“咳”字下。“孩,始生小”,“咳,小笑”,同音切。篇:“孩咳同,小笑。”“孩”、“咳”本一字,傅、本作“咳”,音同。文出“咳”字,知王本作“咳”,景福本、室町本亦作“咳”。

  乘乘所!

  可均曰:河上“乘乘”下有“兮若”二字。王弼作“兮若所”。

  之案:傅奕本作“儡儡兮其不足,以所”,本作“兮其若不足,似所”,遂州本、本作“魁所”,景福、正、邢玄、溪、英各本作“乘乘兮若所”。

  朱曰:,文:“垂貌。一曰懈,人,累。”“儡”微,字亦作“”,又作“□”。雅二:“□,也。”

  :“□□,疲也。”老子“□□兮若所”,文:“也,又散也。”河上本作“乘乘”,“垂垂”之。

  武雄曰:王本“兮”,河上本作“儡儡兮”,景碑作“乘乘兮”。按、儡相同,文“,垂貌”,“乘乘”音不近。疑“乘乘”是“垂垂”之。果然,河上本作“儡儡”,其作“垂”字也。

  人皆有,我若。

  可均曰:河上“我”上有“而”字。

  振玉曰:景本、注本均“而”字。

  奚侗曰:“”借“”,不足之意。祭“而老不”,文“,本作”,是其。

  於省吾曰:按“”作“”,二字均,音近字通。……雅:“,加也。”王念“作”,以“”有加,“”加也。“其”,文:“,乏也。”“人皆有,而我若”,“乏”“有”文。自解者皆“”如字,不得不以失言矣。

  我愚人之心,。

  可均曰:“之心”,河上、王弼“心”下有“也哉”字。“”,河上、王弼作“沌沌兮”,文:“沌,本又作。”

  沅曰:王弼同河上公作“”,芝亦作“”,作“”是。德明曰:“本又作。”“沌”“”非也。

  之案:作“”是也。易文言“粹精也”,崔注:“不曰。”淮南要略“不剖判”,注:“,太素也。”碑本“”,室町本作“沌沌”,同。子山木篇:“常常,乃比於狂。”在宥篇:“沌沌,身不。”即沌沌也。彭耜文曰:“李如字,欲之。”其是也。

  俗人昭昭,我若昏。

  可均曰:王弼作“我昏昏”。

  奚侗曰:“昏昏”,本作“若昏”,句法不,王弼本。子在宥篇“至道之,昏昏默默。”

  昌曰:以文而,作“□□”者是也。下文弼注“所欲,□□,若所”,可老子古本作“□□”,不作“若□”,“□□”“昭昭”之反。

  俗人察察,我。

  焦曰:“昭昭”“察察”,古本作“皆昭昭”“皆靓觥薄

  之案傅、本如此。云:“王弼同古本,世本‘皆'字。”知王本有“皆”字。又“”,傅、范作“”,“”上均有“若”字。

  范元曰:河上公及家作“”,音同。文公古有“其曷已兮,文章以自宣”,此“”字,注“一作”,正此合,今古本。

  淡若海,

  可均曰:注作“忽若晦”,河上作“忽兮若海”,王弼作“澹兮其若海”,大典作“漂乎”,一本作“忽兮”。

  之案:遵本作“忽兮若晦”,傅本作“淡兮其若海”,本作“澹兮若海”,注、英二本作“忽若晦”,明、景福、室町三本作“忽兮其若海”。李道曰:“‘忽乎若晦',或‘淡乎其若海',非。”之案:王、本作“澹”字是也。王羲之本亦作“澹”,碑本作“淡”。文:“澹,水也,水,詹。”“淡”迥。“海”,本或作“晦”,“海”之假借。考曜:“海之言昏晦睹。”名水:“海,晦也。主承,其色黑而晦也。”海、晦同。此形容如海之恍惚,不可。

  漂所止。

  可均曰:注作“寂兮似所止”,河上作“漂兮若所止”,文引河上作“兮”,王弼作“兮若止”,梁文、傅奕作“兮”。

  之案:室町本同。河上、王羲之本作“兮若所止”,明作“□兮若所止”,本作“兮似所止”,本作“寂所以”,英本注同。又古今本考正曰:“‘兮若止',一作‘漂兮若止',一作‘兮似止',一作‘寂若所止'。”“兮似止”,不知所何本,疑“□”字之。武雄曰:天文河上本作“□兮”,明幢作“□兮”,川本及世德堂本作“漂兮”。按“□”“□”“漂”之或,而漂、音相近。

  曰:王泉引河上公“□”作“”,注云:“今河上本作漂。”按此石作“□”,北碑多有之。沅曰:子“乎其若海”,即用此文。

  之案:“漂所止”,。漂然若之太,“”字同。文:“,高也。”字亦作“□”,都:“翼之□□。”又作“□”,玉篇:“□,高貌。”

  人皆有已,我似鄙。

  可均曰:“有已”,各本作“有以”。“我”,河上、王弼“我”上有“而”字。

  武雄曰:敦、景二本“以”作“已”。之案:“有已”即“有以”。文:“已,用也。”亦作“□”,作“以”。雅言:“已,□也。”注考工曰:“已或作以。”注檀弓篇曰:“以已字本同。”荀子非相篇曰:“何已也?”注:“以同。”此“皆有已”,即“皆有以”,子所“其必有以”是也。

  我於人,而食母。

  陶曰:傅奕本“我”下有“欲”字。王注“我欲於人”,是王所本亦有“欲”字,而之。老子道之要妙,多支惝之,或曰若、曰如、曰似、曰、曰欲,皆此旨也。以有“欲”字。

  之案:敦煌本、遂州本“”正作“欲”。

  可均曰:“而食母”,注作“而求食於母”。

  李道曰:“而食母”,或“求食於母”,非。

  健曰:“食母”二字,本唐玄宗加字,作“求食於母”。玄宗自注“先‘求'‘於'字,今所加也”,明非古本,范氏失於校正。

  之案:此句家解多,惟得其曰:“譬如,所食,食於母而已。”又子德充符篇“豚子食於其死母”,郭注云:“食乳也。”此“食母”,即食乳於母之意。又王羲之本“”下亦有“求”字,此帖明皇增字後所作疑。

  【音】此章江氏:阿、何(歌部),、若(部,,入,若,入),畏、畏(脂部),哉、熙、台、孩(之部,哉音,台,徒其反,孩,胡其反)。、(脂部),昏、(文部,,平),海、止、以、鄙、母(之部,海音喜)。奚侗:阿、何、、若,熙、牢、台、孩,、,沌、昏、,晦、止、以、鄙、母。柱:、阿、何、、若,熙、牢、台、孩、、、哉。余同奚。高本:荒(一作芒)、央,熙、牢、台、兆、孩、、、哉一,、又自。又昏、(一作)、海(一作晦)、止、以、鄙、母一。曰:江得之,奚、、高。廷曰:、若。古音善、好皆作去,後世分善之入。“若”字,民“”,大田、皆“”,“”古音“柘”同。生民“柘”“路”,大“”“”,“若”又“作”,“作”古音“祚”“胙”同。彼此互,大抵“若”字亦、虞部之去,今音由去入也。江有曰;,莫困切。按古有平,魂部收。老子俗篇“我”,“昏”。化篇“其政”,“醇”(唐四正二十六)。又一,江有以“牢”非。之案:“牢”,古音若厘。江永古平第十一部曰:“牢,郎侯切。按牢,古音如此,故名云:‘留,牢也。'老子:‘人熙熙,如□太牢,如登春台。'辛引鄙:‘亡羊而牢,未也。'皆如厘,方言耳。”又“台”,古如持,名:“台,持也。”“台”字ㄓ,故“持”近。“孩,黎切”,牢、台、孩是也。又牢、兆亦。曰:“熙、台、孩句末之,前已能明之。若牢之兆,亦於句末,乃之也。”(修十)

  右景碑本一百十六字,敦煌本一百十五字,河、王本一百三十二字,傅本一百三十七字,本一百四十一字。河上本“俗第二十”,王本“二十章”,本“章第二十”。

国学经典 |

经部

[尔雅] [公羊传] [梁传] [论语] [礼记] [诗经] [孝经] [仪礼]
[周礼] [周易] [左传] [孟子] [尚书] [四书章句] [韩诗外传]

史部

[史记] [三国志] [晋书] [宋书] [南齐书] [梁书] [陈书] [魏书][北齐书]
[周书][隋书][南史][北史][旧唐书][新唐书][旧五代史][宋史][辽史][金史][新五代史][元史][明史] [清史稿][汉书][后汉书][新元史][资治通鉴] [续资治通鉴] [战国策][贞观政要][荆楚岁时记][逸周书] [古列女传][徐霞客游记][大唐西域记]
[唐才子传] [通典] [东观汉记] [前汉纪][后汉纪][华阳国志][洛阳伽蓝记] [唐会要][唐律疏议] [吴越春秋] [越绝书][竹书纪年]

子部

[道家][兵家][儒家][法家][杂家][世情小说][历史演义][历史小说][志怪小说]

集部

[全唐诗] [全宋词][李太白全集][乐府诗集] [文心雕龙][文选][王右丞集笺注] [楚辞][楚辞补注]

蒙部

读书人网 >老子校释

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