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人

《老子校释》原文txt下载:第十四章

发布时间: 2013-12-20 05:22:17 作者: rapoo

常用工具

[谜语大全及答案] [歇后语] [顺口溜] [绕口令] [三字经] [谚语]

[名人名言] [对联] [脑筋急转弯] [国学经典] [诗词鉴赏][三句半]

之不,名曰夷;之不,名曰希;

  之案:本“夷”作“”。范元曰:“‘'字,登、王弼同古本。傅奕云:‘者幽而象也。'”此引傅,知傅本亦後人所改,古本亦作“”。作“”是也,且易相合。易系言“深研”,言“知其神,者之微,吉之先者也”,康成注:“,微也。”傅正合。草“”字似草“夷”字,音相近,因“夷”。

  之不得,名曰微。

  之案:“”,王本作“搏”。文:“‘搏'音博,文博各反。”遂州本、敦煌本均作“博”。易鼎曰:“‘搏'乃‘'之。即淮南真‘垸柔'之‘'。一切音引通俗文:‘手曰。'是也。易干度云:‘之不,之不,循之不得,故曰易也。'列子天瑞篇亦同。‘之不得',即‘循之不得';‘'‘循'古音相近。”曰:“子知北篇‘之而不得',本此文,亦作‘'。列子作‘循'者,‘'之借字。老子本文作‘'。文:‘,摩也。'‘循其首',亦借‘循'‘'。此作‘'者,亦借‘'。”之案:易、之是也。淮南子原道:“是故之不其形,之不其,循之不得其身;形而有形生焉,而五音焉,味而五味形焉,色而五色成焉。是故有生於,出於。”此正用老子本文。易干度、列子天瑞篇、淮南原道皆以“循之不得”“之不”、“之不”文,知老子文亦作“循”。“循”“”假。李陵:“自循其刀。”注:“摩也。”文:“,摩也,手,盾。”朱曰:“今字,以循之。”之不得,即循之不得,亦即摩之而不得其身也。

  此三者不可致,故混而一。

  之案:傅本“一”下有“一者”二字,文陀寺碑文注引同。又、溪二本作“故混而一”,盛老子疑反引作“混然一”。

  其上不,在下不昧。

  之案:各本“在”作“其”,作“其”是也。“”,河、玉、傅、作“”,敦煌丙本作“皎”。沅曰:“或作,日者非也。”案非是,辨一章“常有,欲以其徼”句下。

  不可名,於物。

  可均曰:“”,大典作“兮”。

  之案:傅、本同。又行引“名”下有“焉”字,引“於”“物”字。

  武雄曰:按文唯出一“”字,“河上本作”,其意不可能解。文考“是作”,王本既作“”,河上本作“”,亦以于王本。河上本“”下有“兮”字,注本似去末一“兮”字。然此王、河之差,只在“兮”字之有耳。

  是之,物之象,

  振玉曰:敦煌丙本“”字。

  之案:遂州本同。又“物之象”,、李道、林希逸、澄、董思靖各本均作“象之象”,。

  高亨曰:“按作‘象之象'。‘之'、‘象之象',句法一律,其一也。上句既‘物',此不宜又‘物',以致,其二也。”今案:非解老篇曰:“人希生象也,而得死象之骨,案其以想其生也,故人之所以意想者,皆之象也。今道不可得,人其功以其形,故曰之、像之像。”其三也。又遂州本“象”作“像”。

  是忽恍。

  之案:“忽恍”二字,注、景福、河上、李道各本同。王本作“惚恍”,傅、本作“芴芒”。文出“”字,希、茂材、景元、曹道各本作“惚”,道藏河上本作“忽”,要之“”“恍”字同。奚侗曰:“‘忽'亦可倒言‘忽',‘仿佛'同。”昌曰:“‘惚恍'或作‘芴芒',或作‘惚',字皆可通用。字以主,苟相近,亦可通假。‘恍惚'亦即‘仿佛'……而老子必欲以‘恍惚'倒成‘惚恍'者,因‘象'‘恍'耳。”

  迎不其首,不其後。

  之案:各本二“不”字上有“之”字,注、敦煌丙、英本均。明本、室町本句互易,文陀寺碑文同。曰:“‘其後'二字在‘迎之'之上,想二倒。”

  古之道,以今之有。

  可均曰:“以今之有”,各本作“”。

  之案:素交大第六十九曰:“余之,善言天者,必於人;善言古者,必於今;善言者,必彰於物。”老子此章,即善於言者也。而“古之道,以今之有”,是言古而有於今。古今,可柱下史乃善用史之者。

  培曰:“有”即“域”字之假字也。“有”通“或”,“或”即古之“域”字。商烈祖“奄有九有”,毛:“九域,九州也。”又“正域彼四方”,毛:“域,有也。”楚“共工氏之伯九有也”,注:“有,域也。”此文“有”字,“九有”之“有”同。“有”即“域”,“域”即二十五章“域中有四大”之“域”也。“今之有”,言今之天下家也。中庸:“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。”此文“今之有”,彼“今之世”略同。

  以知古始,是道已。

  可均曰:“以知古始”,注、王弼作“能知”。

  之案:河上本、明本、景福本皆作“以知”。

  曰:“以知”,傅本作“能知”,此石同。

  之案:傅本幢不同,校。

  可均曰:“是道已”,注、河上作“道”,王弼注亦是“已”字。

  之案:作“”是也。“已”字。小雅言:“,基也。”“”即借“基”,“道”即“道基”。

  【音】此章江氏:夷、希、微、、一、昧、物(脂部,昧音密),、象、恍(部,恍,去),首、後(幽、侯合),有、始、(之部)。之案:“夷”,本作“”,江氏二十一部表夷、希、微三字均脂部。首,幽部,後,侯部,幽、侯合。姚文田:夷、希、微(五平),、一(四□入),昧、物(二月入),、象、恍(十六庚去),首、後、道、有(十四□上),始、(四之上)。“後”字“侯”通,“有”之入。廷同,惟未及首、後、道、有。,吉,、一,至部之入也。奚侗:夷、希、微,、一、昧、物,首、後、道、有、始、。由家分合所不同,益知文其初自多相也。如首、後,而炎武乃疑“‘後'古‘首'者,老子‘迎之不其首,之不其後',乃散文,非也”(唐正卷十四十五厚),亦不知幽、侯合,而老子哲之真面目竟熟而□矣。孔森八脂曰:“在古本去入之。”其可旁者,引老子:“其上不,其下不昧。不可名,於物。”江有唐四正八物曰:“‘物',文弗切。按古有去,未部收。老子玄篇‘於物',‘昧'。”廷曰:“昧、物,未勿之字,古音同部。文、昧二字相次。云:‘尚冥也。'昧云:‘昧爽,旦明也。'同近,故字亦文。司相如‘爽暗昧',昭‘'梅切,皆可未、勿同部之。”

  右景碑本九十二字,敦煌本注九十字(九十一字),河、王本九十四字,傅本一百字,本九十五字。河上本“玄第十四”,王本“十四章”,本“之不章第十四”。

国学经典 |

经部

[尔雅] [公羊传] [梁传] [论语] [礼记] [诗经] [孝经] [仪礼]
[周礼] [周易] [左传] [孟子] [尚书] [四书章句] [韩诗外传]

史部

[史记] [三国志] [晋书] [宋书] [南齐书] [梁书] [陈书] [魏书][北齐书]
[周书][隋书][南史][北史][旧唐书][新唐书][旧五代史][宋史][辽史][金史][新五代史][元史][明史] [清史稿][汉书][后汉书][新元史][资治通鉴] [续资治通鉴] [战国策][贞观政要][荆楚岁时记][逸周书] [古列女传][徐霞客游记][大唐西域记]
[唐才子传] [通典] [东观汉记] [前汉纪][后汉纪][华阳国志][洛阳伽蓝记] [唐会要][唐律疏议] [吴越春秋] [越绝书][竹书纪年]

子部

[道家][兵家][儒家][法家][杂家][世情小说][历史演义][历史小说][志怪小说]

集部

[全唐诗] [全宋词][李太白全集][乐府诗集] [文心雕龙][文选][王右丞集笺注] [楚辞][楚辞补注]

蒙部

读书人网 >老子校释

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