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均曰:“能”,傅奕及近刻王弼句末有“乎”字,下五句皆然。
俞樾曰:河上公本“乎”字,唐景碑亦“乎”字,然淮南道引老子曰:“魄抱一,能乎?致柔,能如乎?”古本固有“乎”字。
之案:“乎”字系衍文。振玉曰:“景、注、敦煌乙、丙、英本,均‘乎'字,以後各‘乎'字同。”李道曰:“‘抱一能'已下六句,加一‘乎'字,非。”
首“”字,按郭忠恕佩卷上:“是故老子上卷改‘'‘哉'。”注云:“唐玄宗:‘朕承,覃思玄宗,改道德“”字“哉”,仍上文。及乎定,以然,遂真,因成注解。'”札:“案注以‘天之道'章,而‘魄抱一'句,淮南子道及群治要三十九引‘道'下有‘也'字,而章句亦同。楚云:‘魄而登霞兮。'王注云:‘抱我魂而上升也。'屈子似即用老子。然自先秦、西至今,此者,咸。惟府元唐玄宗天五云:‘改道德“”字“哉”,仍上句,遂成注解。'郭忠恕佩云:‘老子上卷改哉。'注亦引玄宗此。道三十七章王本及玄宗注本,止第十章有一‘'字,玄宗所改‘哉'者,即此‘'字;又改上章‘天之道'句。今易州石刻玄宗道德注仍作‘',亦同者,彼石立於元二十年,以後有改定,故特宣示,石刻在前,尚沿也。‘'‘哉'古字通,玄宗此,古,而文校,亦尚可通。天後定之注,世帙,元本石刻具存,而天不相。近代沅(考)、大昕(研堂金石跋尾)、武(授堂金石跋)、王昶(金石萃)考注,咸莫能核。今用文推校石本,得其□,聊之,以存。”
次“抱”字,傅本、高本作“”。沅曰:“本‘'作‘抱',案,也,抱同,取也,,用‘'字。”
之案:非也。部“,衣襟”,又云:“今朝服衣。”“抱”字。文四十二章“物而抱”,六十四章“合抱之木”,十九章“素抱”,二十二章“是以人抱一,天下式”,傅奕本皆作“”。沅曰:“‘'作‘抱',非也。流俗所行,河上公、王弼本作‘抱'矣。”不如何。“”字上有“”字,注“伏卵”,疑“抱”字正字,“”字。
培曰:案素精云:“取血于。”淮南子真云:“夫人之事其神,而其精(句),慧然而有求于外(高注“慧”,失之),此皆失其神明,而其宅也。”法言修身篇云:“魂枯,糟莩沈。”此之“魄”,即素、淮南所言“”,法言所“魂”也。楚“魄而登遐兮”,王注:“抱我魂而上升也。”以抱,以魂魄,是人故。魄者,即安持其神也。、抱同。至於此文“乎”字,河上本、景碑衍,下文“乎”字亦然。
之案:是,但以魂魄,似有未至。魄,形也,魂不同,故有“魄”,郊特牲有“形魄”。又魂,魄形。高注淮南山曰:“魄,人神也,魂,人神也。”王逸注楚大招曰:“魂者之精也,魄者之形也。”此魄即魄。素精“取血于”,注:“主血,也。”又淮南精神:“指天。”知者也,,不。“魄抱一”,是以魄守魂也。抱如抱卵,一者,也,魂也,抱一以血肉之,守而不使散泄,如是形合,魄魂合,抱神以,故曰:“能?”
致柔,能?
之案:堂本“乎”字,下同。“”作“□”,注亦作“□”。景福本同。“”,本作“□”。“能”下,傅奕本、室町本有“如”字。又淮南道引“致”作“至”。奚侗曰:“傅奕本‘能'下有‘如'字,乃增字以足其。淮南道引‘能'下有‘'字,涉‘'‘'‘疵'‘知'等‘'字而衍。子庚桑楚篇引老子曰:‘能侗然乎?能子乎?'此文例正同。”
之案:“”字夏先哲之素唯物主思想。老子之“”,即管子之“”,所“如神,物存”(尹注“聚也”)。又曰:“此也,不可止以力。”“心理,道乃可止。”皆致柔同。又心下均引“能乎?能一乎?能勿筮而知吉凶乎?能止乎?能已乎?能勿求人而得之己乎”?此子庚桑楚篇文同,而此文之前,引“老子曰生之”。又可老子中包含古代家之言。又孟子“志壹”,注:“志之所向一,之。”亦之相近。
除玄,能疵?人治,能?天,能雌?明白四,能知?
奚侗曰:“玄”借“眩”。荀子正篇“上周密,下疑玄矣”,注:“玄,或眩。”是其例。文子上德篇、淮南主均云:“心有目眩。”“玄”妄。除妄,欲使心目也。心目壹而,不於物矣。淮南泛“故目中有疵”,高注:“疵,也。”
可均曰:“人”,各本作“民”。“能”,王弼作“知”。“能雌”,河上作“雌”。“能知”,王弼作“”。
振玉曰:“民”,景本避作“人”。“”下,敦煌丙本作“而知”,景、注、英三本均作“能”。“天”,敦煌丙本作“天地”。“”下,敦煌丙本作“而”,景、注、英三本均作“能”。“”下,敦煌丙本作“能”,景、注、景福、英本均作“能知”。
李曰:“治民”,河上本“治”作“活”,。“天”,成疏曰:“河上公本作‘天地'。”“明白四,能知乎”,淮南道作“明白四,能以知乎”。
俞樾曰:按唐景碑,作“民治能?天能雌?明白四能知”?其,之。“民治能”,即孔子“而治”之旨。“明白四能知”,即“知白守黑”之也。王弼本倒之。河上公本句作“知”,矣。“天能雌”,不可通,涉上下文句而。王弼注云:“言天,能雌乎?物自而自安矣。”是王弼本正作“能雌”也。河上公注云:“治身如雌牝,安柔弱。”是亦不作“雌”。故知“”字乃之,景本正。
之案:俞是也。景本“雌”,敦煌本、傅、本均同。范元曰:“河上公注皆作‘雌',一本或作‘雌',恐非;中有‘知其雄,守其雌'也,理亦作‘雌'。”今案石本如邢玄、景福、、溪、正,王本如道藏本、集唐字本,皆作“雌”,景同。昀校聚珍本亦云:“案王注,‘'似作‘'。”又惟永道德真集引王本文,景亦同,惟每句加一“乎”字。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而不恃,而不宰,是玄德。
之案:“生而不有”下句,二章文同。“恃”,河上本作“侍”,子生篇引“而不恃,而不宰”,同此。本成疏:“故施利物,亦思造之可恃也。”又子大宗成疏:“而不恃,而不宰,雄成,欲物先耶?”是成所本亦作“恃”。“是玄德”句,文中共三,五十一章“生而不有”下四句同此。六十五章“常知楷式,是玄德”,奚侗曰:“‘玄德'至德,以其深,故玄也。”此之,故不避重。
【音】此章江氏:、、疵、、疵(雌)、知(歌、支通,音黎,音惟。案“雌”字江本作“疵”)。有、恃、宰(之部,宰音梓)。姚文田、廷:、、疵、知、雌、知。之案:、,歌部,、雌、知,支部,,古音怡,此歌、支通。又有、恃、宰、德。奚侗,高本同。柱以、、疵、知、雌、、之、有、恃、宰、德,不但歌、支通,之、支亦通也。第二十八章雌、溪、、,亦歌、支通。耕古明凡例云:“楚人歌、戈支,江淮寒、桓歌,此全部流不可改者。”由此可老子中多存楚方音。炎武唐正卷二五支:“”,古音,引老子此章及第二十八章。又子蹄篇:“同乎知,其德不。”在宥篇:“若彼知之,乃是之。”始以“”“”二字“知”。江永古平第二部之曰:“如‘'字,少司命篇曰:‘悲莫悲兮生,莫兮新相知。'氏解之,上句不入。然老子以‘'、疵、雌、知、溪,子以‘'知,此其灼然者。老、用‘'字音皆,屈子用‘'字必其音乎?”耕古明第一引此,云:“江氏所少司命之,楚方音。老、皆楚人,故楚合,皆如此分之。”廷曰:此章用出入。“”,古若。新台施,施古音它;易九三爻歌、嗟,嗟古音磋;未有支、脂部字者。而此章以、疵、雌、知,“疵”“雌”皆此,脂部。新台以“”“”,攻以“柴”“”,“”“柴”皆此也;而此章以、、知,、知,支部。“知”字凡六,皆支、、枝、伎、等字,而此章以、疵、雌,三百篇不合。惟小弁“尚求其雌”,伎、枝、知,已因音近而,疵、雌、知有可援。又“能知乎”之“知”,一本作“”,“”古音,正。一本作“”,不;其作“知”者,或之也。又炎武唐正卷十四十四有:“有”,古音以。引老子:“生而不有,而不恃,而不宰。”“古之道,以今之有,能知古始,是道。”“名亦既有,夫亦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;譬道之在天下,川谷之于江海。”“巧利,有。”“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,法令滋彰,多有。”
右景碑本六十三字,敦煌本、河上本同,王弼本六十九字,傅、本七十二字。河上本“能第十”,王弼本“十章”,范元本“魄章第十”。
国学经典 | 经 史 子 集 蒙
【经部】
[尔雅] [公羊传] [梁传] [论语] [礼记] [诗经] [孝经] [仪礼][周礼] [周易] [左传] [孟子] [尚书] [四书章句] [韩诗外传]
【史部】
[史记] [三国志] [晋书] [宋书] [南齐书] [梁书] [陈书] [魏书][北齐书]
[周书][隋书][南史][北史][旧唐书][新唐书][旧五代史][宋史][辽史][金史][新五代史][元史][明史] [清史稿][汉书][后汉书][新元史][资治通鉴] [续资治通鉴] [战国策][贞观政要][荆楚岁时记][逸周书] [古列女传][徐霞客游记][大唐西域记]
[唐才子传] [通典] [东观汉记] [前汉纪][后汉纪][华阳国志][洛阳伽蓝记] [唐会要][唐律疏议] [吴越春秋] [越绝书][竹书纪年]